2024(3):1-6.
摘要:理想信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其形成和培育需要遵从人的思想和行为转化的内部机理,是涉及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的复杂过程。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青春能量。以认同为视角,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切入,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2024(3):7-13.
摘要:选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21年数据中18~49岁流动人口有效数据3 073份,研究我国不同时期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探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效果及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人群生育意愿在2015年最高,2021年最低,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人群整体生育意愿降低。男性、信仰伊斯兰教、高等教育程度、农业户口、有房子、有孩子和流入东部地区的人群生育意愿相对较高。建议针对流动人口实施育前优惠政策,优化育中保健服务,改善育后工作制度。重视动态性、时效性调整,制定因地制宜的友好型生育政策。
2024(3):14-23.
摘要:为从整体上深刻把握数智时代我国老年群体研究现状,利用知识图谱方法对近5年相关文献展开计量分析,基于2018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北大核心、CSCD、CSSCI来源期刊有关论文,运用CiteSpace 62R6,探究数智时代我国老年群体研究领域的发文量趋势、作者与机构合作、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结果显示,发文量趋势稳步上升;作者、机构之间的研究相对独立;“老年人”“数字鸿沟”“智慧养老”是我国老年群体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为老年数字鸿沟、数智化养老服务、老年人社会参与与积极老龄化、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智慧养老是我国老年群体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其数字技术服务的质量与效果是该研究领域的前沿。
2024(3):24-27.
摘要:探讨DRG支付方式带来医疗费用节约化、医疗路径标准化、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同时,患者就医可能面临医疗质量水平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增加、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分析负向医疗效应成因并结合国家政策引导,提出将价值理念引入医院运营、提升制度政策的适配性、彰显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完善医患理论体系研究、完善监督质量控制等优化建议,从而助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程。
2024(3):28-32.
摘要:针对当前基本医保基金运行压力大的严峻现实,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异地就医政策实施后,异地就医人次、直接结算率、就医流向、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及占比等情况的变化,讨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从促进三医的协同发展、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优化异地就医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细化监管考核机制、加强县域医保部门与重点地区的监管协作及对自费结算医疗费用的管理等5个方面提出控制县域地区异地就医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对策,以期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
2024(3):33-41.
摘要: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线上社会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法,对宁德市435名城市老年人和265名农村老年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老年人社交网络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76名老年人SNSOA得分为(39.47±9.16)分,保持亲密联系(3.63±0.86)分,保持或加强较弱联系(2.59±0.87)分,消遣休闲(4.18±1.00)分。小学和大学及以上、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日常生活能力、以保持自主性为参加社会活动目的、使用网络平台查询自我情绪状态的频率对老年人线上社会参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线上社会参与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体现在消遣休闲方面。建议加强较弱的社会网络联结,关注未受过教育、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较差、日常生活能力较差的老年人,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保持自主性并使用网络平台查询自我情绪状态。
2024(3):42-46.
摘要:为了解后疫情时代首批护理新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2023年11—12月,抽取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2023级护理专业一年级大专生,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和疫情防控期间相关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疫情后护理新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专业认同度高者对疫情的态度更积极向上,毕业后更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录取方式为自主志愿、报考原因为“自己较适合护理职业”、担任班干部、疫情防控期间参加过抗疫志愿服务或护理工作、经常参加疫情防控教育等,是专业认同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疫情后首批护理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专业认同度高者对疫情的态度更积极向上、毕业后更愿从事护理工作。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以提高护生的专业认同感。
2024(3):47-53.
摘要:家校协同合力抑制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工作。基于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的中国青少年数据,探讨校园氛围和父母情感支持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的交互效应,以及失败恐惧的中介机制。结果显示,校园竞争氛围与父母情感支持的交互项负向预测校园欺凌;校园合作氛围与父母情感支持的交互项正向预测校园欺凌,失败恐惧起部分遮掩作用。研究结果对家校协同抑制青少年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024(3):54-58.
摘要:为探究医学生法律学习需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分析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寻求优化培育的路径。数据分析显示,主要存在医学生法律知识学习易受网络因素影响、法律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育医学生法治素养途径不够丰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医学生法律教育,应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强化法律相关课程的体系性,拓宽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渠道,促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
2024(3):59-65.
摘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是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要求。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多元的价值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教育难度加大。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应该找准历史自信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契合点,筑牢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内容根基,拓展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有效通道,打造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多维机制,优化同向同行的意识形态教育生态,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24(3):66-71.
摘要:为了解“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动机、教学质量与医学生国防意识提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某医科院校654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在“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动机、国防意识提升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学质量、学习动机和国防意识提升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且均呈现出正向的促进关系,学习动机和教学质量是影响国防意识提升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学习动机尤其重要。医科院校可以通过精准施策,激发医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动机,并通过多种举措,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