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1-6.
摘要: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由于学生群体多样性、学生学习场域开放和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学生的个人经历、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等呈现显著差异。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教学对尊重学生自由选择、成就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具有重要价值。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在实施个性化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师角色文化、个人教学精力、高校资源供给和教师管理制度等多重困境。为此,试图通过以下路径尝试解决:突破常规,反思自我,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赋能技术,善用数据,解决规模化教学难题;丰富供给,开放课堂,创造灵活化教学模式;改革制度,给予空间,营造宽松化教学环境。
2022(6):7-14.
摘要:以就医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考察了农村癌症患者就医现状的两种基本面向:流动与还乡。二者导因于医疗卫生体制和医院制度的“双重制度分割”以及城乡组织模式变迁,进而提高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与健康风险,并促成其“疾病经历”由个体性向总体性的转变。应对这些挑战,可以将就医问题置于“健康治理”的整体架构当中,在制度层面健全医疗卫生体制、增强健康治理定力,在组织层面协同城乡社会团体、汇聚健康治理合力,在个体层面改善患癌者的疾病经历、提升健康治理效力。
2022(6):15-19.
摘要:在大健康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如何在出院计划中充分发挥专业角色和价值,建立跨团队整合的出院计划服务体系,成为今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国外,医务社会工作经历了主导出院计划、边缘化出院计划与跨领域整合发展出院计划的角色变化,并在整合与发展连续性照护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在借鉴其他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医务社会工作者可将倡议开展出院计划,建立早期筛选机制,加强与医护合作,以及建立院内—院外连续性照护服务体系等方面作为今后实践发展的方向。
2022(6):20-24.
摘要:碳经济人才是我国亟需加快培养的紧缺人才。碳经济专业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碳经济人才、如何培养碳经济人才以及为谁培养碳经济人才三个根本问题。碳经济专业的“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涵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球气候治理演变历史、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绿色低碳思想、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伟大成就等思政教育内容;应综合采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思政教育、碳经济时政中的思政教育、政产学研合作中的思政教育、提升教师思政意识与教育能力等多种方式,夯实思政教育基础、拓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政教育的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2022(6):25-31.
摘要:“五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作为“五史”教育重要阵地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厘清有效融入的三重逻辑前提,增进大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自信三个自觉,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三种创新,在充分挖掘“五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形成其有效融入进路。
2022(6):32-37.
摘要: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立足时代之变、紧扣发展之要、回答发展之需的科学论述。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思想深刻、涵义深远,在价值目标上,强调要培养青少年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在践行路径上,指出要构筑全员全过程全社会的协同育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在功能效用上,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社会的幸福旨趣,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严谨的理论架构、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厚重的历史底蕴的理论品格。
2022(6):38-42.
摘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及失能问题,我国从2016年开始进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福州市作为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于2021年6月开始正式试点。为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求,基于变革理论,分析福州市长护险试点政策的政策体系,总结政策实施成效与经验,包括构建形成“1+X”基本政策体系,建立多部门协作、商保经办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建立政校合作护理服务培育机制,“数字+”信息技术赋能等。同时,梳理当前的挑战与困难,针对人群覆盖率、服务供给水平、保障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的优化提升提出参考建议,旨在使失能人员生活更美好。
2022(6):43-48.
摘要:在现有的整合医疗实践开展过程中剖析其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促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是当下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因此,从理论框架研究和实践效果评价两个方面,梳理和评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整合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为促进国内医联体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2022(6):49-54.
摘要: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是我国当前着力推行的,进一步增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共济功能,解决职工基本医保门诊保障问题的重要制度。高效的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健持续运行,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福建省自2021年7月起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家庭共济,走在了医保改革的前列。以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为背景,通过分析部分省市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指导意见,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探讨福建省基本医疗保险家庭共济在门诊共济改革背景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福建省基本医疗保险家庭共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2022(6):55-60.
摘要:在福建省某高校选取248名大学生,采用自编人口学变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攻击性问卷和焦虑敏感指数量表进行测试,以探索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大学生攻击性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减轻大学生攻击性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8.60、t=-2.05、t=3.15,P<0.01);女大学生在攻击性问卷愤怒维度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城市组的言语攻击性得分高于农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父母养育方式、焦虑敏感性和攻击性三者存在相关关系(P<0.01),焦虑敏感性在母亲控制维度和攻击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0.172,95%CI=0.094~0.269)。母亲的高控制水平可通过提高个体的焦虑敏感性而加剧其攻击性,在积极父母养育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具有较低的焦虑敏感性和攻击性。
2022(6):61-66.
摘要:抗战时期福建省立医学院礼聘、招收了一批学术名师和矢志医学的优秀学生。受战时经济的影响,福医师生群体的生活水平迅速下降,为解决生计,学校施行战时教育救助体制,通过提高待遇、增加薪资和申请补助等保障教师生活。通过设置免费学额、贷金、公费和奖学金等扶助学生完成学业。福医教育救助的实施缓解了师生的生活困境与生存危机,维系和促进了福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薪火相传,其历史意义具有启示当下的价值。
2022(6):67-72.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改变了师生原有教与学的习惯,也为后疫情时代线上和线下教学形态的设计与组织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立足于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践,福建医科大学在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既能够满足特殊学生群体学习需求,又能够在必要时快速实现线下与线上教学形态转换的实施路径,为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合理组织与实施提供依据和实践案例参考。
2022(6):73-80.
摘要:从行政监管的视角出发,分析海外科技人才来华工作领域发生失信行为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抽取940个海外科技人才样本数据和20个用人单位样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来源的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内容的完善,构建分别以海外科技人才和涉外机构为评估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类评估监管对象的信用等级,并开展实证分析。最后从机制、技术、应用和文化等四个层面提出海外科技人才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的政策建议。
2022(6):81-85.
摘要:高校教师健康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加强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2019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率先成立北京高校首家教师健康中心。运用SWOT 分析法,对高校教师健康中心建设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与系统阐释,提出优化发展策略,明确高校教师健康发展与服务的内涵价值意蕴,通过加强人文关怀,解决健康困扰,提升健康素养,开展多元化健康活动等措施,增强教师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